土修復
由于石油、農藥和城市垃圾中的有害物質大量深入土壤甚至地下水中,土壤污染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環境問題。治理土壤通常有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兩種方法。異位修復設計挖土和運土,破壞了原土壤結構,很難治理污染較深的區域。另外,對于較大面積的污染土壤,異位修復不得不大量地挖掘土壤進行處理,工程造價太高,此時更適合用原位修復技術。
原位修復技術具有成本較低、分解率較高、無二次污染、操作簡單等優點。
原位生物修復技術是將受污染土壤在原地進行處理。處理期間,土壤基本不被攪動,最常見的就地處理方式是土壤的水飽和區進行生物降解。除了要加入營養鹽,氧源(多為H2O2)外;還需引入微生物以提高生物降解的能力。有時,在污染區挖一組井,并直接注入適當的溶液,這樣就可以把水中的微生物引入到土壤中。
該技術依賴于修復對象的特性(如滲透率、孔隙率等)、污染物的性質、含氧量的大小、pH值、營養鹽含量、可降解生物的數量等。
原位生物修復其實就是微生物降解有機物的過程,一般有三種作用:好氧呼吸、厭氧呼吸和發酵作用。一般情況下,污染土壤都是采用好氧處理。其原因是:(1)好氧系統降解速度比厭氧系統快得多(2)厭氧系統要隔絕空氣。對于處理土壤,這一條件很難達到,而好氧系統則無此特殊要求。(3)好氧處理系統最終產物為CO2和H2O,對人類無害;而厭氧系統的產物是CH4和H2S對環境會造成新的污染。在好氧條件下,有機物進入降解微生物的細胞后,通過同化作用被降解,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。簡單的說,就是:
有機物+微生物+O2+氮源——>CO2+H2O+副產物+細胞體
異位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現場處理法、預制床法、堆制處理法、生物反應器和厭氧生物處理法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